工作重心再下移 东莞积极探索“微治理”模式
东莞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几个不设县的地级市之一,市委市政府部署工作往往“一竿子”插到村(社区)一级。近年来,市委市政府按照横向到边、纵向到底的要求,在狠抓以村(社区)为重点的基层治理综合改革的同时,将工作重心再下移,积极探索行政村(社区)下面的二级治理单元“微治理”,初步探索出聚焦“微社区”、建设“微平台”、完善“微组织”、创新“微机制”、对接“微心愿”的“五微”治理模式,有力地促进了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基层社会安定有序。
图说:东莞城区市中心图
一、目光下投 聚焦“微社区”
东莞市基层经济总量大,本外人口结构倒挂现象突出,大部分常住人口集聚在楼盘小区、出租屋连片区、工业园生活区等地,而目前行政村(社区)的服务半径过大,基层政府服务资源直接投放有限,导致部分群众未能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。市委市政府将工作目光更加聚焦投射到行政村(社区)下面的二级治理单元,努力将其稳定好、治理好、发展好。一是科学分类。根据基层人口聚居特质,将这些二级治理单元分成楼盘小区、出租屋连片区、商贸区、工厂生活小区、农村社区、老旧小区、拆迁安置小区等7种类型。二是分类指导。明确各类型“微社区”的样板创建工作要紧紧围绕“党建有力、民主自治、管理有序、服务完善、治安良好、文明祥和”的总目标进行,分别提出各类“微社区”的建设目标、工作任务和评价标准,做到既统筹推进、又特色鲜明。三是样板创建。先后部署开展了楼盘小区、出租屋连片区、拆迁安置小区的样板创建活动,涌现出大朗镇明上居等新建楼盘小区等7个市级楼盘小区示范点、厚街镇珊美社区出租屋连片区的“大综管”示范点以及沙田镇䲞沙花园的拆迁安置示范点等,及时总结提升示范点的创建经验,复制推广到同类型的“微社区”。
图说:建立功能齐备、服务精细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,为拆迁安置小区居民提供综合服务
二、资源下沉 建设“微平台”
虽然目前东莞市村级综合服务、综治信访维稳平台建设居全省前列,市财政也不断加大对村(社区)的治安、环卫、行政管理等重大公共事务开支的统筹力度,但是村(社区)下面的二级治理单元仍然存在公共资源散乱、服务功能不足等问题。东莞市大力整合政府、村(社区)、社会、市场等各方资源,建设多种形式的公共服务“微平台”。一是丰富便民巡回服务“直通车”。在市镇党政部门开展经常性送法律、送科技、送温暖下乡活动的同时,工青妇群团组织主导的“莞香花”、“白玉兰”、“先锋号”服务中心和有关社工机构也更加主动地深入楼盘小区、工厂生活区开展“面对面”、“点对点”的服务。二是创设小区综合服务站。大朗镇明上居等一批楼盘小区采取政府奖励、村(社区)资助、物业公司出场地、志愿服务组织出人的运作模式,为居民提供政府基本公共服务、居务自治服务和邻里互助服务;凤岗等镇街在出租屋集中区域推行“联心街舍”服务管理协同体建设,以党员联络站为主平台,构建“多站合一”综合服务体系,为新莞人提供方便快捷服务。三是共建不同类型的公共活动空间。积极汇聚各方资源力量,对旧厂房、楼道夹层、报刊亭、警务室等进行适当改造,使之成为群众助人自助、群防群治的重要阵地,如长安镇的“榕树下”公共文化空间、茶山镇的法律服务长廊、万江街道的社会服务实践基地、南城宏远社区的职工活动区建设、清溪镇土桥文化长廊图书馆等,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。四是拓展网上微平台。充分运用“村居通”管理服务信息系统、网上办事大厅、手机APP等平台,让“群众少跑腿、数据多跑路”,真正将服务管理的触角延伸至居民身边,打通联系服务群众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图说:长安镇建成长安广场榕树下文化空间
图说:读者在使用长安镇“榕树下”公共文化空间电子阅读机
三、自治下延 完善“微组织”
针对转型期原有组织影响力下降、新的各类组织不完善,居民“原子化”现象突出等问题,市委市政府把提高居民的组织化程度作为“微社区”治理的重要任务,大力倡导在群众身边构建“微组织圈”,努力形成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,自治组织、群团组织、社会组织、志愿组织等共同发挥引领服务作用的一核多元组织体系。一是党群“微组织”全面覆盖。按照“哪里是人口聚居区,哪里就有党群的基层组织和服务工作”的思路,及时查漏补缺,不断健全党群微组织。坚持把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摆在工作首位,切实提高基层党群组织的战斗力。二是分类培育一批自治功能明显的“微组织”。为促进不同类型“微社区”做到闭环自控,实现居民自我管理、自我教育、自我服务,有关职能部门加大指导培育发展力度。如在新建楼盘小区,发动居民选举成立业委会,协商制定业主公约、物业管理制度等;在农村社区,重点加强村民理事会建设;在出租屋连片区,鼓励成立(二手)房东自治组织;在工厂生活区,大力发展异地务工人员融合组织,开展各种关爱活动;在老旧小区,引导组建治安义务巡逻队,配合社区警务人员做好社区巡防工作等。三是大力倡导社区服务类“微组织”。通过制定政策指引、给予小额补助、提供场地支持等方式,引导居民根据作息规律、个性诉求等组建成立不同类型的公益性社区社会组织。如,沙田镇庄士新都小区“党旗飘扬”党员志愿服务队、长安镇怡翠豪园小区“信义帮客”志愿服务总队、凤岗镇三正卧龙山小区“家缘”志愿服务总队等,在全市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。
图说:建立完善“居民议事制度”,发动居民参与社区事务,让居民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
图说:大朗镇设立长富社区服务平台,为社区居民提供“一站式”服务
四、职能下放 创新“微机制”
东莞坚持政府职能法定原则,深入推进简政放权,将不该由政府管理和政府管理不好的事项下放给村(社区)、社会组织、社会力量,坚持“微社区”治理让群众参与、受群众监督、让群众评判,积极探索政府管理服务与基层民主自治有机结合的“微机制”。一是政府公共服务事项委托办理机制。采取 “统一打包、整体购买、分期落实”的方式,将97项基本公共服务事项委托给村(社区)综合服务管理中心办理,其中49项可由小区综合服务站直接办理。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,2011年以来社会组织共承接民政部门购买社区服务、居家养老、社会工作三大服务累计约4.97亿元。
二是财政奖补机制。为减轻村(社区)的公共开支压力,激发居民自治的内在活力,在莞城街道试点的基础上,对居民自治范围的准公共服务事项实行竞争性小额奖补。2013年以来,市财政累计投入“一事一议”奖补资金570万元。三是双向考核机制。为理顺镇(街道)与村(居)委会的权力边界和职责范围,规范工作流程,在东城、石碣两个镇(街道)开展镇(街道)与村(居)委会双向考核试点,明确镇(街道)主要对村(居)委会依法履职情况和协助政府各职能部门工作情况进行考核,村(居)委会主要对镇(街道)为村(居)委会提供的经费保障、工作指引、购买服务、培训教育等情况进行考核。
图说:东莞市凤岗镇油甘埔家长义工协会成立选举会议
图说: “巡回法庭”走进万江官桥滘社区,让居民足不出户解决身边矛盾纠纷
五、干部下访 对接“微心愿”
东莞坚持把有效满足群众需求作为创新“微社区”治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,通过组团式走访、专业化服务等方式,落实在职党员到所在“微社区”报到,运用群众的思维、方法和资源解决群众问题,既整体回应群众的“大希望”,更侧重对接满足群众的“微心愿”。一是征集打捞“微心愿”。各级党员干部通过采取主动上门、入户访谈、座谈讨论等“面对面”、“心贴心”的渠道和方式,全面掌握所联系责任区群众职业、年龄、家庭、爱好、专长等基本情况,尤其是各类特殊群体、重点对象相关情况,最大可能地打捞基层“沉没的声音”。在楼盘小区样板创建中,共收集到居民群众各类“微心愿”3300多个。二是分析梳理“微心愿”。各级党员干部通过组织居民群众“聊一聊”、约请社区居委会“扯一扯”、会同相关物业管理公司“谈一谈”、邀请专家学者“评一评”、联合职能部门“议一议”等多种方式,对群众的“微心愿”进行认真分析和系统梳理论证,将群众“微心愿”划分为当下可以立即实现、近期可以努力实现和未来有望争取实现等不同层级类别。三是对接满足“微心愿”。在对群众心愿“情况明、把握准”的基础上,各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,统筹党政群、市场、社会等各方力量,联系协调村(居)委会、房地产开发商、业主委员会、物业管理公司、社区社会组织等各方利益关系,引导其将更多社会资源和服务项目投放到社区,并协同参与社区治理,积极对接并不断满足群众的“微心愿”,实现了业主满意、发展商满意和当地党委政府满意的良好效果。
图说:东莞市行政中心广场南夜景
下来,东莞市将进一步理顺镇(街道)、村(社区)、楼盘小区(企业社区、出租屋聚集区、村民小组等)之间的关系,进一步完善基层党和政府管理服务与基层民主自治相互衔接、良性互动的机制,推动不同的基层社会形态、治理主体、治理手段等寻求公约数、培育关联性、打通连接点、加强依存度、减少摩擦力,在精细化治理中缔造生活共同体、利益共同体、价值共同体、命运共同体,形成同生共构的良好局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