宝安区以“织网工程+”行动打造精准治理 多方协作的社会治理新模式
大数据时代的来临,对创新社会治理、提升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。省委副书记、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要求把“织网工程”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打基础、立长远的基础性工作。新任区委书记黄敏高度重视社会建设,到任后亲自研究部署“智慧宝安”建设,把社会建设摆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,打造“滨海宝安、产业名城、活力之区”的同时,加大社会建设综合规划。近日,宝安区充分发挥“制度+科技”的优势,在“智慧宝安”的总体框架下,形成运转高效的“1+6+N”运行载体,构建“智慧政务、智慧管理、智慧服务、智慧产业”四大平台,并在“织网工程”一期的基础上,推进“织网工程+”行动计划,运用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理念,加快政府部门信息资源的深度融合,改革传统的服务模式,以信息化助推基层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。
图说:宝安通APP
图说:宝安区“织网工程”网格员上门采集信息
一、建立全区政务信息“大数据库”,促进数据融合和资源整合,实现基于数据的科学决策
当今,全球范围内运用大数据推动经济发展、完善社会治理、提升政府服务和监管能力正成为趋势。政府各部门基本都建成了比较完备的信息化平台,但是条块分割、各自为政的数据高墙使得信息互联互通、资源共建共享举步维艰,成为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瓶颈。一是建立融合共享的区级公共信息资源库。宝安区从2013年12月底着手建立集人口、法人、房屋和空间地理信息于一体的公共信息资源库,经大数据清洗、比对、关联形成人口528万多人、楼栋17万多栋、房屋296万多间(套),事件 18万多条,为建立区级公共信息资源库打下了较好基础。逐步建立分类主题数据库,扩展到商事主体、社保、计生、租赁备案等专题信息库,实现政务数据跨系统的共享交换,为全区机关部门提供统一标准的基础数据源,实现统一管理和“一源多用”。二是开启人本导向、需求导向的公共管理与服务模式。基于区级公共信息资源库,及时响应群众需求,变“被动管理”为“主动服务”。比如,通过数据库信息比对,对辖区范围内达到年龄要求需要办老年证的人群,可以及时的进行上门协助服务,让他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拿到老年证。利用信息资源库实现小一入学信息跨部门核验,减少家长开具各种证明、提交复印资料的麻烦,1.8万名适龄儿童信息只用一周就完成审核,并有效提高数据准确率。三是“用数据说话”,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。依托大数据库,实时了解辖区人口分布情况,公共服务统计数据、民生实事的完成情况、政府投资项目的跟踪管理等,所有应急事件与动态也可第一时间掌握,建立“用数据说话、用数据管理”的管理机制,实现基于数据的科学决策,提升风险防范水平,推动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的进步。
图说:宝安区“织网工程”实有事件统一分拨指挥平台
图说:随手拍爆料等新功能的开发结合统一分拨处置,目的是推进社会共建共享
二、建立实有事件“统一分拨平台”,强化责任落实,实现社会管理的精细化、协同化
今年以来,由区社工委牵头,区网格办、信息中心联合开发“社会事件统一分拨系统”,
建立实有事件分级分类标准,构建实有事件分拨处置运行机制,促进社会管理的精细化、规范化。一是打造权威的实有事件分拨平台。区成立网格办、街道成立网格管理中心,今年以来建立区、街道实有事件两级分拨平台,完善统一分拨工作流程,厘清部门职责边界,依托区电子监察系统,对处置情况全流程考核,实现实有事件采集、分拨、处置、监督等八个环节的闭环管理。二是建立高效的实有事件分拨流程。对涉及基层服务管理的事件重新梳理,分为五级事件共33项,网格员采集到的每一项事件都自动生成唯一的身份编码,建立分级分类标准,明确处理责任主体,规范分拨流程,采用智能分拨和人工辅助的方式,分拨到区职能部门或者街道,相关单位在规定时限内进行处置。三是建立公众有序参与的共建共治渠道。在“宝安政府在线”微信平台增加居民入口,在宝安通APP设立“随手拍”板块,鼓励群众主动反映民意诉求、发现社会管理隐患信息等,统一归集到一个平台进行分拨处置,对群众的诉求或反映的问题及时给予反馈,拉近与群众距离,提高群众满意度。
图说:宝安区“织网工程”网格员拍照信息
图说:龙岗区学习考察西乡“统一受理平台”
三、建立服务事项“统一受理平台”,打破部门信息壁垒,实现群众办事同城通办、就近办理和一证通办
通过打造公共事项统一受理平台,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,实现面对群众“一窗式办理、一网式服务”,全程电子化审批及证照共享,推进“前台统一受理、后台协同办公”。一是从“分散受理”向“一站式受理”转变。整合各部门单独设立的业务窗口,统一管理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,由综合窗口提供“一窗”办事。在不改变现有审批权限的前提下,推动服务端口前移,实现“进一家门、办百家事”。
二是从“单兵作战”向“协同共享”转变。与市、区、街道有关部门的15个应用审批系统后台衔接,基于信息化条件下优化工作流程,前台受理事项实时流转,预计窗口人员避免重复录入率可达到50%以上。设立个人空间、企业空间和机构空间,推进身份证“一证通”办事,预计群众去窗口递交纸质材料的次数可减少一半以上。三是从“柜台式管理”向“全天候、多渠道办事”转变。实现O2O(线上线下)无缝对接,与“宝安通”、“网上办事大厅”无缝衔接,部署24小时智能服务终端,老百姓去窗口递交纸质材料的次数可减少一半以上,采用互联网和手机申报事项率可达到25%以上,办理进度和结果直接发送到手机。四是从“被动响应性”管理向“主动预见、主动推送服务”转变。依托政务大数据库及群众、企业历史大数据,主动挖掘用户信息,推送定制化、针对性的服务信息,避免轰炸式、无目的性的短信服务方式,降低服务成本,提升服务质量。
图说:西乡民生服务中心办事大厅
图说:南山区社工委副主任孙宪章来我区学习考察社会建设“织网工程”建设工作
四、开发“宝安通手机APP”,整合民生服务资源,建设指尖上的政务服务终端
据移动、联通、电信三大运营商统计,宝安境内有900万手机客户端。以手机APP整合服务资源,渗透至市民生活,将给政府和群众带来“双赢”。一是打造移动网上办事大厅。实现移动终端一站式网上政务事项办理,形成实体办事大厅与移动版虚拟办事大厅有效对接并优势互补。目前“我要办事”板块共有372项政务事项实现办事流程查询和指引,62项实现在手机端申报,并提供实时进度查询,接下来将会有更多事项可通过手机办理。二是建设一站式便民服务线上平台。以“开放式平台+门户”模式,整合全区若干普遍功能单一的政务微信平台及APP,集成医疗、教育、文体、交通等26个部门的民生服务事项,克服过往下载多个APP的不便;开发了“家校互动”、“全流程就医”、“二维码签到”、“随手拍报料”等若干具有宝安创新特色的民生功能。三是建立运营保障机制试点大数据精准化运营。建立单位负责制和部门联动机制,确保各专业板块内容的持续更新和长期开发。同时开发信息精准投送功能,主要针对不同人群,通过大数据分析,进行“定制化”的精准信息推送。届时,市民办事将更简单、更便捷,足不出户就可办理多种事项;公务人员和收集或者PDA实现“人机合一”,做到“事过留痕、人过留迹”,全过程,无死角,一键通全局。
图说:一家人因宝安通APP移动家庭医生的定制服务而避免了更多的挂号住院
图说:自助查询终端
时代在发展,社会在变革,宝安区紧跟时代潮流,依托科技进步,突出理念创新,以信息化、智能化引领现代化,加快推动智慧型、效能型、服务型宝安建设,以“织网工程+”行动打造精准治理、多方协作的社会治理新模式!
自宝安区推进“织网工程+”行动计划以来,中央电视台特地采访宝安区“织网工程”实有事件统一分拨指挥平台,市委常委、市发改、市财委等多部门领导专门考察指导,辽宁大连、沈阳、山东烟台,深圳龙岗、南山、坪山、大鹏等兄弟区派考察组前来学习借鉴,作为省级社会建设权威专刊《广东社会工作内参》和区级权威专刊《宝安》杂志特别约稿进行专题报道,省、市、区新闻媒体进行深度报道以便经验推广。
图说:APP首页